2009年05月23日09:03起源:河南商報銀新玉
變動位置用戶發送HNZB到10658000,訂閱河南手機報。早報+晚報,天天一角錢。
■歐木華(大夫)

2006年、2007年股市年夜牛市事後,金融危機相繼而至。經濟的跌蕩放誕升沉,讓經濟學傢身價倍增。比來,一份“部門經濟學傢進場費一覽表”在網下流傳,不少人感嘆“專傢的錢來得太快”!此中,郎咸平以12萬元居首。(5月22日《南邊日報》)

從世界范圍來看,主流經濟學傢,年夜多並不排擠演講,並不是說隻有靜心苦幹、和睦外界接觸且“固窮”的經濟學傢,才是好的經濟學傢。從弗裡德曼到克魯格曼(後者本月在中國做巡回演講)等,這些國際上響當當的、取得過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傢,都是優良的專欄作傢和傑出的演講傢,都是靠符合法規休息取得高額報答的“榜樣”,他們的學術成績證實瞭學者熱衷於出頭露面、熱衷於經由過程演講傳佈本身的不雅點並不用然招致學術的曠廢。

假如時間倒流,回到胡適、魯迅阿誰巨匠輩出的年月,我們不難發明,阿誰時期的巨匠,在學術和演講方面是相得益彰的。在那時的語境下,那些巨匠實在都可以稱作“報刊達人”、“學術明星”、“國粹超男”,但並不料味著阿誰時期的學術便曾經文娛化瞭。阿誰時期的學術高度,至今讓我們覺得奪目和汗顏。

回根結底,經濟學傢身價倍增並不成怕,恐怖的是,經濟學傢會不會為瞭錢而出賣本身?經濟學傢會不會成為好處團體的代言人,而廢棄學術自力性?筆者認為,那種自打嘴巴,不雅點可以總結為“跌價是接軌,不降是國情”的經濟學傢,其“進場”隻會受人鄙夷和抵抗,談不上什麼身價倍增。

是以,我們應當反思中國經濟學傢的學術品德題目,但棍子不該打在這些在演講進場費上獲得市場承認的經濟學傢身上,實在,被好處團體所馴化的“經濟學傢”的獲益重要來自於“包養費”,而不是基於市場下的“進場費”——這些被包養者是難以被演講的市場合認同的。

義務編纂:
返回新聞中心首頁

You might also enjoy: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